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本报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保华 通讯员 高媛“你为什么来?”“戏曲和你的生命有什么样的关系?”不同于通常的开班模式,省略了习惯的开班程序,7月15日,在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培训中心,由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指导,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大力支持下,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传统民间小戏整理改编人才培养”班,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开班仪式。
学员、授课教师代表、承办单位代表围坐圆桌,畅谈自己与民间小戏的k22次亲密接触,畅谈参加培训班的初衷-k22告诉他人,也回答自己。
开班仪式的k22个环节是“与君初相识”。在本来略显枯燥的环节中,学员们开始张扬个性-k22有的用即兴创作的诗词调侃自己,有的用三句半来表达参加学习的心情。短短几分钟,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完成了“破冰”过程。
第二个环节是“三生有幸事”。授课教师代表和学员们分享各自的难忘经历。出身梨园世家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吕锁森将从父学艺的温暖经历与大家分享,他说,父亲上个月去世了,现在回想学艺过程和戏曲艺术带给自己的快乐,依然温馨。
我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王子皓曾参与录制大型戏曲节目,亲身感受到尚长荣等名家的敬业品质。在她的记忆中,当时的自己和同事还是初出茅庐嘻嘻哈哈的年轻人,对待演出的态度也只是“不迟到就好”,毕竟大家前一天都会排练到半夜,疲惫不堪,然而每次彩排前去酒店接们时,那些和他们一样在前一天熬到夜半的老们一定会提前15分钟整理好所有应用物品,在大堂端正等候。这样的守时与敬业让年轻人对老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与高尚人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长春市艺术研究所的范亚男畅谈了她在中国传媒大学就硕士期间现场观摩青春版《女性艺术》时的感动。从中国传媒大学到演出地点北京大学遥远如跨越两座城市,然而这些几乎生来从未现场观摩过戏曲的年轻人k22次现场看戏便被深深吸引,不惜花几个小时在路上,就算深夜错过最后一班公交车也毫不在意。连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领导也被学生们的热情打动,专门派出巴士接送这些爱戏如痴的年轻人。
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的王希宝钟爱京剧程派多年,并逐渐过渡到戏曲评论和传统程派剧目的整理挖掘,从文本、唱腔和英译三个角度进行艺术理论研究。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戏曲,他一直在高校开设戏曲欣赏通识课,努力将传统文化传播开去。
作为戏曲资源大省之一江西省的戏曲研究人员,来自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的林宇对这次学习极其渴望与期待。在她看来,丰富的戏曲剧种以及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戏曲的复排与传承面临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剧本创编力量的薄弱。她认为,此次培训从传统小戏的整理与改编入手,着力培育戏曲创编人才,提高剧本创编水平,从问题的源头出发解决传统剧目整理难、改编难的问题,这对学员而言,是提升业务能力的良机;对戏曲演出团体而言,是促使传统戏曲恢复活力、扭转局面的契机。
开班仪式的第三个环节是“生如戏梦”。伊通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创作室的潘太玲表示,自己的梦想是把感动和温暖自己的故事和人物写出来,让他们在舞台上活起来,去感动和温暖更多的人。山西临汾戏剧研究院的付增芝现场演唱了一段秦腔和一段眉户戏,赢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他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自幼听着秦腔长大,从小到大,看戏的经历没少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以秦腔作为硕士论文的他因为在山西看不到秦腔,就经常去西安看。毕业后他做蒲剧、眉户剧的研究,一直致力于戏曲的传播和弘扬,戏曲已成为他血液中流淌的生命之基。
该项目主持人、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林谈到自己从羞于和回避自己二人转研究者的身份,到努力成为一位二人转研究者的历程。一方面说明对民间艺术缺少认知,因此也缺少敬重;另一方面说明民间艺术确有摄魂夺魂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活力。他感慨地说,戏曲艺术是“瘾”,是戒不掉的,而一辈子能够沾上这种“瘾”是幸福的。
本次培训班的班长李昂2014年博士毕业来到艺术研究院工作,刚到单位的k22天,院长和书记就给她拿来厚厚一摞二人转和吉剧的剧本、论文方面的书。她的专业是,对地方戏、二人转多少有一些抗拒,但当她静下心来仔细这些书,并且开始看戏的时候,马上就被吸引了。戏是那么民间化、那么灵动、那么立体,同时也那么博大精深。无论在研究还是创作方面,越深入越觉得可探索的东西太多。她说:“在戏曲面前我是一个小学生,戏曲这座宝库值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发掘。”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的高媛阐述了自己“被戏曲之美的灵魂所吸引”从而决心从业的过程,拿法学和学位、曾就职于时尚传媒行业的她,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受戏曲魅力感召而入行,然而自戏文而始,因表演而痴,从《艺术表现》(金锁记艺术特色)的“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到《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云南艺术学院招聘)的“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休说什么“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美到深处怎会没有灵魂?戏曲的辞藻之美、程式之美,让她深陷其中,继而踏上了戏曲编剧之路。
吉林艺术学院的刘伟龙分享了自己自幼被戏剧深深吸引,终于踏上戏剧学习和创作之路的动人经历。由爱戏到想要进入艺术院校系统学习戏剧创作,刘伟龙不顾家人反对,用几年时间里“爸爸都不知道我在哪儿活着”的艰难抗争,换来了专业名次k22的优异成绩。在进入吉林艺术学院就后,已然投身编剧行业的他更是深刻领悟了这一行的“不疯魔不成活”。
公主岭市戏剧创作室的杨立娟分享了自己二十几年的蜕变,从她k22部吉剧《花钱的艺术》的创作到以后几部作品的诞生,让她进入了戏剧情境,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广新局戏剧创作室的李桂平则认为,每个编剧都是虔诚的追梦人,编剧应该把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通过作品升华主题和思想,把正能量传递给纷繁复杂的社会,给喧闹躁动的尘世带去一缕清流。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的邱莹分享了她对戏曲“因为喜欢,所以坚持”的心得。像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说的那样:“不是诗人在写诗,而是诗在写诗人。”所以,不是编剧在写剧本,而是剧本在写编剧。
来自新疆的自由撰稿人王琢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何让创作的道路越走越宽,不甘于平庸和沉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用现代的眼光挖掘传统民间小戏。经典流传,是对过去的经典致敬,老戏新唱,发掘小戏,需要戏曲剧本创作者们的共同努力。
据悉,该项目做为吉林传统戏剧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充分整合与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用好现有时段文化资源,实现五个结合,即:与吉林传统戏剧节观摩活动相结合;与2019年“吉林省第九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剧本创作相结合;与本项目同时开班的吉林师范大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东北喜剧小品创作人才培养”实践成果相结合;与项目实施单位全国核心期刊《戏剧》杂志作品发表平台相结合;与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二人转传习基地的传承演出相结合。限度地放大培训效果,扩大培训响力,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员们表示,这样的开班仪式撞击心灵,透出实施主体不仅要在项目策划上力求独创性和实用性,更要在实施方式上力求个性化和实效性,以戏曲发展的整体思考探索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的新路径。k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