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的小山村充满国际艺术范儿书写新农村的当代传奇
太行山下的小山村充满国际艺术范儿书写新农村的当代传奇
巍巍八百里太行如一道天然的屏风屹立在晋中大地。这里不仅有秀丽多姿的林海,绝壁奇峰的悬崖,巉岩嵯峨的山石,飞珠溅玉的瀑布,一碧如镜的深潭,清净庄严的庙宇,巧夺天工的溶洞,更有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传说。在山西晋中市和顺县境内,太行山高耸入云,拔地而起。就在重峦叠嶂的太行山脚下,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山村正以崭新的面容沐浴在阳光之中。
曾经的许村默默无闻,虽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让这里天然的拥有着灵秀典雅的特质和晋中大地人们的勤劳,这里保留了非常多的历史印记和民间传统手工艺,然而与大时代的脱节让许村曾一度陷入多年的贫困之中。但是善良淳朴的许村人并没有因为贫困而丢掉宝贵的品质,也让这里一直留存着幽奇古朴的特质。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完好的古迹让这里成为了不少艺术家心中的瑰宝,上世纪年代,根据郑义的同名改编,由导演吴天明携张艺谋、吕丽萍等知名行家创作的,在中国电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山西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就是在许村创作拍摄的。从那时起,这个小村庄里就燃起了星星点点的艺术之火,那高雅的文艺脉络也就慢慢的渗透进这片太行山下古老的土地。
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松烟镇,地处太行山腹地,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明朝洪武年间得许村之名。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前来探访许村的人不多,许村得以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一条街”,整条街上古道、古屋、古树、戏台等颇具时代性的建筑等保存完好,但让许村真正走进大众野的,还是要从小村庄与大艺术结缘说起。
2006年,油艺术家渠岩被邀请到和顺进行系列讲座。在各村镇考察调研期间了解到许村所面临的困境。对艺术有着不懈执着的渠岩一下就想到了以艺术的力量来激活古老许村的活力。2007年,渠岩在许村建成了渠岩工作室。艺术推动乡村复兴的山西“许村计划”就这样应运而生。2011年,许村国际艺术公社成立,“中国和顺首届许村国际艺术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波兰、捷克及国内的艺术家驻村创作,每人留下两幅作品作为许村的收藏。十载光阴、五届许村国际艺术节,来来往往的艺术家和游客也为许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而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艺术节,也让这个有着悠久人文历史、丰富文化内涵的许村逐渐散发出了在艺术领域里绚烂的色彩,小小的成就汇成大大的车轮,催使着许村不断向前,也正是这样,许村慢慢的扩大着自己的响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成为国内外十多家机构的创作写生基地。这个小山村不断与大世界“对话”,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当地村民思想更加多元、开放,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古老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融合,为许村增添了更多的动感和活力。
许村的乡村振兴活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外来艺术家对这里的激发和冲击,传统手工业与农耕文明在艺术氛围的激活下使得村里人有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当地村民与艺术家们组成智囊团,共同参与建设新许村。在多元联动的模式中,村民们有了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支持,策略上的支持、规划上的支持,也就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艺术村整体的建设中来。在后续运营的过程中,经济收入的提高是村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变化。
艺术的到来,给许村带来了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变化。那些曾经闲置和废弃的老房旧屋被改建改造,那些固执的传统思想得到了升华改变。既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外观和传统的风土人情,又重新改造和调整了内部空间与设施和新的人文展示方式。传统的“面子”和现代的“里子”有机和谐的统一在了一起。
山西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就有“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其文化源远流长,其工艺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早在唐代,就有着七绝诗来咏颂当时民间的刺绣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灵莺下柳条。”从诗文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晋绣已然被世人所认可和推崇。
唐代刺绣盛极一时,在绣法上的推陈出新。唐前一直流行校园艺术节黑板报(老年人艺术照)法,至此发明了(日本人术艺术),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绣法。这种绣法因为针法多变化,刺绣者更能发挥创作自由与艺术表现,带来刺绣发展史上的另一崭新时代。这时的平绣也就是我们晋绣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绣法之一。
在山西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案。山西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民间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山西刺绣的独特风格。
在明清一条街中有这样一个档口,里面围坐着7、8名当地的农村妇女,只见他们穿针引线,目不转睛,不一会儿,一个个生动的案就出现在了布料之上,再由这一双双巧手,将这些布料加以缝合处理,一件件精美的晋绣作品就完成了。晋绣非遗传承人指导着这里的村民靠双手致富,她们也都从一个个普通的村民逐渐走向了晋绣文化传承的代表,并立志成为晋绣传承大师。她们手中的作品,有的是电商热销的爆款,有的是艺术展览中的热门,有的成为馈赠外国友人的佳礼,而更多的,是展现许村人民靠双手劳动脱贫致富的坚定决心。
夏末初秋的太行山蔚然深秀,清漳河畔的和顺许村恬静安然。抬头仰望是太行山高昂的身姿,俯首平是许村干净整洁的模样。太行山有着太多美好的品格,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而这些美好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学费的品格也深深响着山脚下的许村人。从曾经落后贫困的小山村到今天通过艺术与国际接轨的新农村,从泥泞不堪,行走艰难的山中土路到今天光亮宽阔的康庄大道,许村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的精神不断汲取着外界输送的养分,在这太行山腹地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新时代。
在许村街中闲游,不难发现有很多中西结合、新老结合的景致。西方文化中的涂鸦出现在中式建筑中的屏风上,当代艺术与传统乡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新的柏油马路和古老的明清石砖路相辅相成,艺术公社明亮的玻璃幕墙和年代久远的古戏台遥相呼应。两年一届的艺术节让村里建立了许村艺术公社,村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土特产和传统手工艺注入了艺术的灵魂变得更有销路了,外面慕名而来的游人越来越多了,农家乐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好了。设施逐渐完善,名气也与日俱增的许村在各项基础设施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和变化。整体的村容村貌相较于以往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那些曾经外出求学务工的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投身于这个生养他们的小山村的繁荣建设中来。
这个太行山下的小山村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的人生活也越来越好。随着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随着各项艺术活动的开展,随着人们纷纷投身于家乡建设,这个获得了“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的许村,也将在文化、艺术、旅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村游模式。太行山下的小山村,充满国际艺术范儿,书写新农村的当代传奇。观唐艺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