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宝栋戏曲文集中西戏剧的比较
戈宝栋戏曲文集中西戏剧的比较
世界上东方和西方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在文化形态方面形成不同的两大体系。当人类进入到现代高科技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响逐渐地扩大。但因为不同民族的人的欣赏习惯,由于长期历史积累形成的,其民族习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仍然保持着鲜明的地区特征,并不会因为现代科技事业的发达而趋向统一。东、西方的有识之士,看到“越具有民族性就越是世界性”的真理,因而竭力维护与挽救面临消亡危险的民族文化,提出保护人类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被列入其内,正说明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贵性。
现在有的人看到西方的科技事业发展比较快,就以为我们什么都落后,其中也包括文化事业。其实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科技与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科技水平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领域只有差异,没有高下。所有以“不科学”、“落后”的言辞来评点民族文化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荒谬的。在京剧的评论文章中,就常常看到这利一论点,比如:“丹田气发声不科学”、“我国的戏曲落后于西方”、“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等等都是谬误。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最初产生于人类的祭祀活动,东方和西方都一样。先由简单的舞蹈仪式,逐渐发展到演技,再发展成表演简单的情节,终于成为表达完整的故事。逐渐形成最初的戏剧雏形。
这是产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古代。而我国产生具备这五项条件的戏剧是北宋南渡时期的南剧。那是公元12世纪初期,同希腊悲剧产生年代前后相距10多年。因此有些人就得出如此结论:我国的戏剧落后人家十七个世纪!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
是的,我们应当尊重历史。但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历史,不能用停止或僵的眼光看待历史。诚然,希腊的古典剧产生的历史比较早。但是.希腊戏剧兴旺了二百多年,在公元前1年,希腊被罗马帝国灭亡。在罗马的统治下,原来希腊的一切文化都遭到扼,其中也包括戏剧艺术。公元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崛起。基督教严厉地排斥异己,宗教势力禁锢当时人们的一切思想与行为。欧洲各国的戏剧,因此沉寂了一千年.这被历史学者称为“黑暗的十世纪”。直到公元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古典戏剧的传统才被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经莎士比亚的丰富天才,希腊戏剧的传统才得以继承和发展。其时,中国已经进入到明朝,同时也产生了与莎士比亚同放光彩的东方戏剧汤显祖。而早四百年前,我国的元朝,已经步入戏剧的鼎盛时期,无论在成就或艺术造诣上,都已经达到了极其辉煌的高峰,远远超过了欧洲戏剧复苏的那个时代。西方戏剧出现过历史断层,我国的戏剧发展却是稳步前进。莎士比亚之后,西方戏剧还出现过新的历史断层。而在我国这段时期,虽然也出现过翻天覆地的历史动乱,但戏剧的发展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昆曲才被联合国认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为k21的民族文化传统而骄傲吗?如果戏剧领域确实存在着先进落后的差别的话,落后的帽子绝不应该在我们的头上。那些单凭着希腊悲剧产生的年代而妄自菲薄,称我国戏剧落后,其本身就是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的片面而错误的论断。
戏剧属于艺术范畴,不能以是否符合科学标准的尺度来衡量的。即使是学,也因为内中包含了东方文化的因素,其中有些理论,也是西方的学术体系无法解释的。比如中有关“气”、“穴”、“脉”、“阴”、“阳”等理论就是。在戏曲中,有犹如“丹田气”、“脑后音”等说法,还有一些带着意念的发声方法。对于这些,有人认为不科学。但是这类发声方法确实存在,而且十分奏效。只不过与西方的声学规则不相符合,就说不科学,没有道理。这只反映了其人之孤陋寡闻罢了。科学能够作用于戏剧,丰富戏剧的表演色彩,只能是辅助作用,仅仅是手段而已。绝不能凌驾于戏剧艺术之上,更不能取代戏剧艺术!古代的剧场照明,都用的是明火,常常因此将木结构的剧场化为灰烬。当电灯发明以后,剧场的照明效果与安全得到大大的改善,西方和我国的剧场同时都受益,使舞台的光彩陡增。服装道具的制作材料和方法不断改进,也丰富了舞台的形象。但是发展到现在,有些大制作的新剧目,片面追求声、光、的电化效果,使满台展现了机电的奇特变化,因而冲淡了的表演技巧,有时反而成为这些机电设备的零部件,不能发挥个人的演技特长。不要说是舞台表演,即使是电剧中,如果过多地用了特技手法,也会使观众乏味。因为人们明显地看出这些超凡的“功夫”都是虚假的,反而令人产生一种受人愚弄的心态。
戏剧(人民艺术家网)一词在古希腊时代便已经应用,当时的“戏剧”(艺术教育专业要艺考吗)之中,包括有说白、唱、舞蹈。人物也是类型化的。到了莎士比亚时代,也是继承了这种表演传统。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莎士比亚的剧本,就不难发现他的剧本都有以下特点:
角色之间的对话,多数不是生活语言,而是带有浅近诗意的语汇。只有某些具有丑角特征的人物,才说纯粹的生活语言,甚至说方言或土话。如同我国戏曲中的韵白和京白;
剧本之中不乏吟诗或唱,如同我国戏曲中的定场诗、下场诗和唱段;剧本中有自言自语和旁白,与观众直接沟通,具有间离效果。如同我国戏曲的“自报家门”和“打背供”;人物的类型化,类似我国戏曲的行当分工;格斗或战争场面有一定的套数,也类似我国戏曲的表演程式;群众场面(艺术水泥)以服色来区分,犹如我国戏曲的跑龙套。
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戏剧分化出剧、舞剧、芭蕾舞、哑剧等,都分别有专有名词。而话剧则袭用了“戏剧”(留学艺术作品集)这个称呼。有人便按照西方的习惯,把话剧称为“戏剧”,我国传统的民族戏剧,反而被称为“戏曲”。似乎只有话剧才是正统的,戏曲只能属于另类。尤其不能使人理解的是,要将“京剧”翻译成“北京剧”(艺术字体)而不是北京戏剧”(设计艺术学硕士)为什么是“剧”,而不是“舞剧”或“舞剧”?真使人莫名其妙!
总之,我以为东、西方两种戏剧形态根源是一致的。随着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长期历史的发展、演变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与体系。这是两条平行的发展途径,不存在谁优谁劣、孰好孰坏的差别,更不存在先进和落后的问题。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响,取长补短,但不是谁改造谁,谁取代谁。只有各自充分发挥本身的特色,才能取得人类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特京剧表演艺术家